一、结核病的临床表现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菌引起的传染病,最常见发生在肺部,称为肺结核。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和带菌者。肺结核患者咳嗽、咳痰、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被周围人群吸入而产生感染。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两周以上,痰中带血,有的人会低烧、盗汗、胸痛、食欲差、疲乏和消瘦。结核病病程长,传染性大,青少年是结核病高发人群,同时学校也是人群密集场所,易于造成结核病的流行与暴发,对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二、结核病的防控措施
1.师生在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患者后,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得了传染性肺结核,应该休学或休假,以避免传染给其他人。待传染性消失后,凭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诊断证明可以复学或上班。师生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近距离面对周围人群咳嗽、打喷嚏,不要随地吐痰,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2.落实健康体检工作,及时发现结核病患者。
3.落实晨检和因病缺勤追踪制度,一旦发现肺结核病人或疑似肺结核病人,要及时报告学校,同时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教育局,并在市卫生局指导下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
三、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其临床特点为:畏寒,少有寒战;发烧,体温速升至38—40℃;头痛,全身无力;眼球外肌疼痛,腰背和四肢酸痛;厌食,恶心;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等。少数病人的临床症状以胃肠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患者应隔离至病后1周或热退后2日。
2.流行性腮腺炎是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肿大,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常可波及邻近颔下腺。患者应从发病日起隔离10日。
3.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伴有轻微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后出现先面部后颈部、再躯干四肢淡红色斑丘疹,伴有耳后、枕部、颈下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日。
4.麻疹是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发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颊粘膜出现柯氏斑,特殊的皮肤斑丘疹为特征。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日,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日。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3日或一周。
四、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 一旦学生得病,一定要去医院治疗,均衡饮食,多喝开水,卧床休息,防止疲劳。要及时报告学校,同时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教育局,并在市卫生局指导下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5.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6.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处医务室(宣) |